
今天下了一場大雷雨,Zena老師忽然跑進來嚷著"frogy"。原來她發現了一隻青蛙在走廊上流浪,同學們也都很興奮的想要觀察牠。正好我們最近自然課在學「動物的運動方式」。上網確認過牠的身家清白--發現它應該是無毒無害的「斯文豪氏赤蛙」之後,我們就暫時先把牠用觀察箱裝起來,準備明天上課繼續觀察。
從個體發育而言,生活在水中的個體,經過變態發育為成體後,則能上陸生活;而自整體結構的角度來看,既保存著水棲祖先的許多型態,同時又擁有多項陸棲脊椎動物的特徵。但是由於皮膚裸露,缺乏完整的角質化,防止水分的散失,使得兩棲類雖可以離開水中生活,可是又不能離水太遠。 台灣現今共有31種的蛙類,種類數雖然不多,但是以單位面積的種類數來看,台灣的蛙類多樣性可是相當的高。平時我們對蛙類的認知大概只有『青蛙』、『蟾蜍』兩種,事實上,它們分別屬於蟾蜍科、樹蟾科、狹口蛙科、赤蛙科以及樹蛙科等5個科。
外鼻孔:青蛙除了透過鼻孔呼吸與吸氣進行鳴叫外,其嗅覺亦十分良好。 吸盤:位於指(趾)前端膨大的特殊構造,能提供樹蛙或活動在溪流的蛙類足夠的附 著力。 鳴囊:青蛙鳴叫時的共鳴腔,有些蛙類是單一鳴囊、有些則有兩個。 鼓膜:蛙類沒有外耳殼,直接以鼓膜接受外界與同種蛙類的聲音,部分物種並沒有明 顯的鼓膜,僅有一小開口。 肛門口(泄殖孔):位於尾端,因為同時具有排泄與生殖的功能故稱之。
到了繁殖季節,常常在池邊可以聽到多樣的鳴叫聲,這是雄蛙正在對雌蛙唱情歌,鳴叫必須經過幾個重要的步驟,首先青蛙從鼻孔吸入空氣,空氣經由管道進入口腔中,此時需依靠下頷的肌肉將空氣壓入肺中,空氣再由肺壓入鳴囊,產生共鳴,形成強烈震動與巨大的聲音,一般而言,青蛙的體積越大,共鳴腔越大,所發出的聲音也就越低沈;少數體積小的物種甚至可以發出頻率極高的超音波呢! 蛙類的鳴叫是我們認識牠們最主要的方式之一,對牠們自己而言鳴叫不僅僅只是發出聲音,同時也包含了求偶、領域宣告、物種與雌雄辨識等功能,而同種與不同種間是否能從彼此的聲音中獲得更多不同的訊息,如繁殖場的位置,都是現在動物行為學家所研究的重要課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